大國博弈 2012-06-12:金磚五國圍堵 美國霸權倒數?

金磚五國圍堵 美國霸權倒數?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及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在經歷了2009至2010年的外交災難後,中國外交除重新回到「韜光養晦」路綫之外,還對所面臨的形勢有新的體會——在中國這個海陸邊界與多國接壤、強敵環伺的四戰之地,傳統地緣戰略無法發揮預期作用,甚至會導致反效果——無論中國向哪一個方向擴張,均會引起鄰國的恐慌,以及遭到迅速的反彈或對抗。

與其死守亞洲 北京外綫進攻

即令友好如俄羅斯,亦害怕中國崛起會乘機佔據西伯利亞,同時對中國藉上海合作組織及能源合作範疇拉攏中亞的舊蘇維埃加盟國深感不安,所以出現了俄羅斯在南海與越南聯手,以圖牽制中國的舉動。

至於日本、韓國、越南、菲律賓等較小的國家,更是一見勢色不對,便即向美國尋求軍事保證,令中國陷入被圍堵的局面。因此,北京認清了今後中國崛起須以外交戰和經濟戰為主,並須設法突破目前的地緣政治困局。

這時候,中國固有的「圍棋思維」便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既然美國在亞洲布下了強陣,而亞洲又只是全球棋盤的一角,那麼與其在內綫死守,倒不如轉到外綫進攻。 因此北京索性來個「敵進我進」,向美國後方進攻,積極以金磚五國(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作為其外交重心,務求同時在歐亞非大陸 以及拉丁美洲多處開闢新的戰綫,令美國接應不暇,並逐漸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圍與反包圍的態勢,就像下圍棋一樣。

美國離岸平衡Vs中國離岸挖牆

北京之所以在這個時候以金磚五國作為其外交重心,其一重要前提就是已經充分肯定了美國的戰略意圖。自從美國高調宣布重返亞洲以來,北京已逐漸摸清美國的戰略方向和企圖,及後美國又推出「海空一體戰」這個作戰概念,以及近日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宣布在2020年之前,美國海軍將會把6成艦艇部署在太平洋,使得北京對美國的大戰略、軍事戰略、軍事部署及作戰概念都有相當的掌握,從而令北京更容易制定反制的策略。

美國這種將一切押注在亞洲,企圖在這裏拖垮中國的做法,反而給予了北京可乘之機,令北京得以順理成章地把美國「釘死」在亞洲,同時在其他地區實行反攻——北京的金磚五國戰略因此應運而生。

北京這戰略與英國人一貫在歷史上的戰略有異曲同工之妙,英國一向都力圖維持歐洲的均勢,讓歐洲各國爭戰不斷,自己就在外面開拓殖民地,盡享漁人之利。中國現時就飾演着拿破崙戰爭中的英國,讓美國像拿破崙一樣,在歐洲(亞洲)叱咤風雲,自己卻在外頭盡佔她的殖民地,削弱法國(美國)的根本。如果美國目前的戰略是離岸平衡,那麼中國的戰略可算是「離岸挖牆」。

盡管目前金磚五國距離連成一氣還有很遠,但這個參與國分布在全球各大洲的機構,假以時日將會發揮巨大的地緣政治及經濟影響力,而恰恰這種影響力又是對美國最為不利的。因為一旦這些金磚國家崛起成為地區強國,將各自主宰着地區秩序,因而必將削弱美國的地區與全球影響力,衝擊美國辛苦建立起來的全球秩序——這 對美國的全球霸權將會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雙方釜底抽薪 已成一場對賭

亦正由於金磚五國分布在各大洲,使得她們的崛起更能夠象徵着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到真正的多極世界的過渡。對於一向信奉唯物史觀中的歷史必然性的中共,他們 一直堅信世界必然會由單極世界過渡到一個更平等的格局,卻苦無辦法令這一點實現,但北京的金磚五國戰略卻首次能夠具體地將願景轉化為事實——它以改寫金融 及貨幣秩序和地區秩序為開端,一步一步地改寫着全球政經秩序。就在美國全力圍堵中國之際,亦將很快發現自己正陷入新的包圍網之中。

美國和中國現在都在採用釜底抽薪之計,認定自己有相當的勝算:美國認為她除了成功圍堵中國之外,已攻入中共的堡壘內部(王立軍事件、陳光誠事件),而中國 則認為她已開始動搖美國的根本,由美國所主宰的全球秩序已進入倒數階段,所以雙方正在進行一場對賭——究竟中共的堡壘會先被攻破,還是美國的全球霸權會先被終結呢?

《超級戰艦》展美軟實力 聯日抑華

原文登於 2011 – 五月七日經濟日報

近日美國進行了一連串的重要外交活動,包括重振與日本的戰略關係,日本首相野田訪美的前夕,美日達成協議從沖繩撤走9,000名美軍,重新調配此等部隊於太平洋不同的據點。

沖繩撤美軍 美重返亞洲一步

明顯地此部署乃美國「重返亞洲」後的重要一步,包括試圖減輕日本民間對美國在沖繩駐軍的不滿。

美國國際關係學者達里安(James der Derian)提出「軍事工業媒體娛樂集團」(Military-Industrial-Media-Entertainment Network)概念,認為要吸收媒體和娛樂力量於國家政策中。所以說數大荷里活電影公司,他們的另類任務是包括在「軟實力」及流行文化領域為美國政府效力。

此中要數近日的科幻電影《Battleship》(超級戰艦)它在幫助美國重返亞洲保駕護航,修補與盟友日本,馬來西亞、澳洲的關係,實在是不遺餘力,另一方面,片中亦在有意無意間遏抑中國正在刻意提升起的國家形象。

《超級戰艦》演員陣容鼎盛,除了男主角外,有人氣歌手Rihanna,又有老牌硬漢里安納遜,包裝為一套科幻電影。除了用此等「軟實力」傳揚美國文化外,片中亦充分宣揚美國艦隊的「硬實力」,即使現已被放入博物館的二戰時期主力艦「密蘇里號」,在片中「重出江湖」仍威力十足,足可擊退強敵。

荷里活現美日並肩 討好日人

日美關係自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提出要「遷拆」美軍沖繩基地、引起美國不滿之後都一直陷於低潮,不過在重返亞洲這大前提下,美國自然要對日本加倍呵護。

美國如欲在亞洲充分發揮影響力,在眾多盟友中日本尤為重要,所以片中飾演日本自衞隊艦長的淺野忠信自然佔重戲份。在海上軍事演習前的一場足球友誼賽裏,男主角泰萊傑殊先比淺野忠信「兜頭」踢一腳,再蝦碌踢失罰球,擺明是美國向日本「認低威」一次,最後賽果自然是日本隊獲勝。

淺野忠信的日本艦,在與外星異形的一輪惡鬥後沉沒,之後登上了美艦與男主角並肩作戰,泰萊傑殊一句"My seat is your seat"——讓淺野忠信與他分享領導地位,日本國民看到後哪有不受落之理?

模糊中國面孔 以電影宣外交

片中另一段給香港觀眾看得有「親切感」的情節,是講述外星人的通訊艦與人類的人造衛星意外撞擊後,碎片墜落並撞毀香港的中銀大廈,網民大多說這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但這看法卻稍嫌表面。

實則這部分應該是再給日本的「軟實力」錦上添花,雖說此幕取景香港,片中美國官員亦說中方分析外太空船是怎樣的成分,但當中一個中國報道員或官員的面孔都未曾出現,反而電影中重複見到的電視報道,都是來自日本電視台的採訪片段。

須知中國現正力圖經過CNTV加強它在海外傳播的影響力,又大灑金錢在美國時代廣場播放中國國家宣傳片,用意在加強其「軟實力」,此片明顯地遏抑及隱藏中國媒體的形象。類似此等只讓中國成為一個「模糊面孔」的安排,亦曾出現在「2012」電影中。

雖然美國總統奧巴馬由始至終都強調,在亞洲的重新部署並非為「圍堵」中國,但最近一連串與盟友加強合作和修補前嫌的動作,都說明「重返亞洲」必須因應中國崛起而鞏固其戰略部署。但同時美國又不能忽略中國這個龐大市場的經濟效益,所以片中荷里活一邊討好日本,一邊又不忘與中國接軌的做法,正是當前美國亞洲政策的重要寫照。

龔達榮        資訊科技界資深從業員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大國博弈 2012-05-14:京推黃岩島模式 劍指南海爭議

京推黃岩島模式 劍指南海爭議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及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中國與菲律賓在黃岩島海域對峙已超過一個月。日前,隨着爭議升級,《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與《環球時報》這些中國官方媒體亦變得措辭強硬,令局勢愈趨緊張,不僅使得滬股市下跌,更引起了港人密切關注。

北京三報齊發 令菲國速軟化

但殊不知外界這些反應正是中方策略奏效的明證,亦是北京操縱國內外輿論的功力日趨成熟的結果。

由 於港人與外界都比較不熟悉國內各官媒的目標讀者及「功用」,所以這次都被它們的強硬措辭給誤導了,認為局勢迅速升溫,中菲一戰已箭在弦上。但實際上《解放軍報》的目標讀者明顯是軍方(特別是鷹派),而被外國稱為中國的霍士新聞(FOX News)的《環球時報》主要是給憤青及民族主義者看的,所以它們的主要功用是滿足國內這班讀者的「需要」,讓他們認為北京不是怕事,並已對菲律賓擺出強硬姿態,當然被菲方與其他國家所關注亦屬計劃之內。而《人民日 報》海外版不用說也知道是用來放風給外國的,在這次紛爭中「三報齊發」果然令外界相信中國今 趟打算來真的,成功令菲方態度迅速軟化。

利用日傳媒 當「公正」擴音器

但在這次爭議中,北京露了最漂亮的一手卻是對日本傳媒的操控。北京深知道日本防衞省對中國的艦隊活動極為敏感,只要中國艦隊一出動,日本傳媒便會大肆報道,故此北京今次將計就計,在局勢最緊張的時候下令艦隊南下,讓日本傳媒充當客觀公正的「擴音器」,頓時令菲方戰意全失,只好無奈地返回談判桌。

另一方面,北京在是次紛爭中亦展示出對事態的高度操縱能力,對事件升級與否全在掌握之中。中國一直以來採用漁政船及海監船,而非軍艦來執行護漁護航及海上執法等任務,其實已為事件增加了相當的轉圜空間,大大減低事件演變成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加快石油開鑽 倒逼「共同開發」

此外,即令北京已下令艦隊南下,然而艦隊卻並非立刻馳援黃岩島,反而維持着「行蹤不明」的狀況,這樣中方便保留了將事件升級的選項,使北京由始至終都將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手裏。

雖然紛爭至今仍未落幕,但隨着中方穩佔上風,各方都開始期望出現一個「黃岩島模式」,以便全面解決南海主權爭議。中方所提出的「黃岩島模式」至少有兩種解 釋,最簡單的一種就是北京忍無可忍,以武力解決黃岩島爭議,藉此「和菲方共同創造一個『黃岩島模式』」。不過這當然只屬恫嚇,並非北京與各方所樂見,因此我們可以將「黃岩島模式」視為一種具指標性作用,通過外交協商解決問題,將來可以用諸於其他南海領土爭議上的和平途徑。

北京現時手上有幾張王牌,足以推動一個新的「黃岩島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號稱石油航母的鑽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開鑽。過去北京一直拘泥於主權問題,並寄望南海各國能「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因此至今也從未在南海採出一滴石油。

不過,「海洋石油981」在南海開鑽標誌着北京新戰略的實施,據消息指,目前南海現有的外國平台鑽探井深都較淺,這意味着只要中國開採進度夠快夠深,按照 水往低處流的原理,南海海域的油氣都會往中國主權海域集中。故此,跟以往不同的是,在南海與中國有主權爭議的國家很快便會感到切膚之痛,再不能長此拖延下去,並須盡快與中國達成「共同開發」協議。所以這時候菲方連忙拋出「共同開發」的建議也不笨,如果可以發展成一種具指標性的模式,以此擱置主權爭議,菲律 賓也應記一功。

美承諾含糊 京外交談判優勢

更重要的是,在這次爭議中,美國國務卿希拉莉表示美方在南海主權爭端,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並對執行「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只給予了模糊的承諾,這勢必成為其他南海國家日後和中國互動與談判的重要參照,為北京通過外交協商解決南海問題帶來莫大優勢。

除此之外,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北京這次在向菲方施壓的手法上,已明顯汲取了上次限制稀土出口的教訓,只針對菲律賓一國,沒有波及到其他國家。在 2010年 中日船隻相撞事件後,北京為了反制日本,對中國承擔着全球九成以上供應的稀土,實施了嚴格的出口配額管制,不單止影響日本,更牽連到歐美等地的高科技產品製造商,至今還留下很多後患。但這次黃岩島爭議中,北京只叫停國人赴菲旅遊,以及藉加強檢驗,限制菲島的農產品入口,不單使菲方蒙受損失,更使其他南海國 家好好反思一下與中國對着幹的經濟後果。

正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評論文章指出,「引而不發、示而不用是讓問題回到和平途徑的最好辦法」。中國應對是次紛爭正是「引而不發、示而不用」的應用的絕佳例子。

大國博弈 2012-02-14:美打德州撲克 借力壓迫中俄

美打德州撲克 借力壓迫中俄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就是一個國家的人的思考方法與行為模式,與他們慣常玩的遊戲息息相關。例如西方國家的人大多下象棋,比較明刀明槍;而中國人則下圍棋,講求對大局的掌握。這說法不無道理,因此在國際政治中亦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這說法在中國尤有市場,皆因現時的科技水平已足以讓電腦打敗世界象棋冠軍,反而離打敗圍棋高手卻還有很大距離,可見兩種遊戲的複雜程度的差異,亦某程度反映出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思想上的複雜程度,使中國人認為他們在認知能力上勝人一籌。

美借力打力 冀贏家通吃

的而且確,對於小布殊時代的美國外交模式,以象棋作比喻頗為貼切,但就在北京認為奧巴馬也會延續這模式的時候,卻完全忘記了美國人還有另一「國技」——德州撲克(Texas Hold’em),這一廂情願的想法注定要北京為它付上很大的代價。

所謂德州撲克,就是在電影《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中,占士邦玩的那一種撲克遊戲。它與一般撲克的最大分別,是玩家須以自己的兩張底牌,再加上桌面的五張公共牌,共七張牌中,取最大的五張牌組合決定勝負,牌局中不設換牌。而德州撲克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每發出一張公共牌,局勢都有可能逆轉,因此勝負極受 公共牌所影響

奧巴馬的外交團隊就是看中了這一點,因此在奧巴馬上任後便大搞公共外交,並大幅提升美國的軟實力和巧實力,悄悄地將大國博弈換成了「大國德州撲克」,改變了 整個遊戲規則。跟博弈不同的是,德州撲克可以透過公共牌借力打力,毋須在每個場合都消耗己方的實力和資源,但卻可贏者通吃——這正是面臨衰落與財困的美 國所打的如意算盤!

失全球民意 中俄成輸家

而北京之所以對當前的外交困局完全束手無策,很大程度是一開始並沒有察覺到遊戲變為德州撲克,可是在察覺了之後,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條件玩這遊戲。

在德州撲克中,公共牌才是勝負的關鍵,而在「大國德州撲克」中,公共牌則代表着全球民意,以及一些小國的利益與意向——雖說「弱國無外交」,但在21世紀國際政治中弱國的作用,就可以從「公共牌」中得到體現。因而在「大國德州撲克」中,公共牌並非由派牌人所派,而是靠大國自己經營,透過佔據全球民意的道德高地,以換取更適合自己的公共牌。換言之,公共牌是可以被操縱的。

故此,能夠操縱公共牌的玩家,與不能操縱的玩家,在遊戲內可作出的行動,層次上可是有天淵之別。不能操縱公共牌的玩家,例如中國、俄羅斯等,只能埋首經營自己的兩張底牌及加注,桌面的五張公共牌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一切便很可能化為烏有。相反,能夠操縱公共牌的美國,即使她的底牌不大,仍可以靠與桌面上公共牌的組合,極有效率地贏得牌局

在過去一年以來,美國就以這種「大國德州撲克」式的外交,取得了極大成果,而中國就淪為大輸家,當中以利比亞、伊朗和敘利亞最為明顯。

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後,利比亞陷入內戰,中國為保障在該國的投資與利益,不惜背離全球主流民意力挺卡達菲。這樣北京不僅加大了注碼,亦親手放棄了其公共牌,因此不但讓美國輕易在攤牌中勝出,自己亦賠了夫人又折兵。是次戰爭中,美國更破天荒地退居幕後,讓她的公共牌——北約盟友——肩負起軍事行動的主要責 任,充分展現出德州撲克中借力打力的效果。

藉敍利亞問題 暴露中俄立場

伊朗的情況同樣是美國眼見中國在該國有大量投資(注碼),而美國在南海不戰而屈中國之後,更是勢不可擋,對其底牌和公共牌均充滿信心,所以使得北京這回主動蓋牌放棄。即使美國未能藉此迫使伊朗屈服,但依然能達到消耗中國的實力(籌碼)的目的,使其主動減少從伊朗的石油進口,進一步威脅其能源安全。

在 敘利亞問題上,亦可見美國已將「大國德州撲克」玩得出神入化。美國在西方國家和部分阿拉伯國家的堅持下,將敘利亞問題決議案付諸聯合國安理會表決,當然不會期望決議案會通過,但仍有迫中俄攤牌的作用。而在十五個安理會成員國之中,只有中俄兩國投了反對票這一面倒的對比,則完全暴露了中俄站在國際社會的對 立面這事實。

因此,美國這次「牌局」實際上是以公共牌為目標,為往後的牌局製造條件,同時亦期望將中俄站在國際社會對立面的事實,傳遞給兩國人民知道,藉以動搖她們國內的統治

由此可見,這種「大國德州撲克」式的外交已成為了美國大戰略的主要工具,可同時威脅多個對手,以及她們的國內外戰綫,而那些沒法操縱或改變公共牌的大國幾乎是完全束手無策的。

 

國際棋盤 2011-11-14:新能源衝擊 中美俄角力消長

新能源衝擊 中美俄角力消長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及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自從石油時代在20世紀初正式開始以來,全球各國為爭奪石油或確保石油供應及輸送路綫,已不知掀起多少腥風血雨。不論是海上或陸上的鬥爭,抑或是東西方的戰爭,或多或少也會跟石油扯上關係。

但就在石油時代剛經歷了一個世紀之後,由於一連串沒有關聯性的倡議以及技術上的突破,卻使一些在石油時代一向被視為奉為金科玉律的觀念,在幾乎毫無預兆的情況下被徹底打破。

新能源出現 中東石油中心不再

這些天翻地覆的轉變的開端,可以追溯到90年代位於墨西哥灣與巴西最早期的深海油井,不過實際上帶來革命性轉變的,卻是一系列新發現的非傳統化石燃料 (unconventional fossil fuels),包括加拿大的油沙、巴西的鹽層下油田(pre-salt deposits),以及美國的頁岩油(shale oil/ tight oil)

就是這些新世代的非傳統化石燃料,打破了兩個原本牢不可破的觀念,第一個就是中東作為世界石油版圖的中心:由於技術上的突破,令美洲的能源產量大增,直接打破了超過半世紀以中東為中心的石油世界觀。

目前加拿大的油沙產量,已超越利比亞內戰前的石油出口量,現階段的估計蘊藏量亦已超越伊拉克石油的總蘊藏量。因而早在2004年,加拿大已超越沙特阿拉伯成為美國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同時由於美國在石油和天然氣開採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單北美洲要達到石油自給自足已指日可待,美國更有望在十年內成為世界最大 的能源生產國

俄國勢衰落 美國成大贏家

第二個被打破的觀念就是所謂的「石油頂峰」(peak oil)。事實證明全球各地的能源蘊藏量極為豐富,只不過很大部分埋藏在離岸或頁岩(shale)中, 前者透過深海離岸鑽探,而後者則依賴水力裂岩 (hydraulic fracturing)的技術,便能夠開採。隨着技術的進步,開採只會愈加容易。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只有約10%的離岸和深海油田被大規模勘探及開採,而 整體上非傳統石油和天然氣亦仍處於發展初期,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毫無疑問,這一系列的突破性發展,將對全球地緣政治秩序帶來極大震盪。最直接的結果就是70年代能源大國以石油作為武器的日子應該將不復再——這有助削弱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實力,也令俄羅斯、伊朗和委內瑞拉這些挾能源自重的國家,再難以使用高壓的能源外交手段。而中東與非洲各地的獨裁者,亦未 必能再靠高油價的收益來「和諧」不滿的民眾,這將為世界帶來真正的「歷史的終結」也說不定。

新能源秩序令俄羅斯在21世紀的衰落幾乎已成定局。俄羅斯現時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及全球第二的天然氣生產國,對能源出口收益的依賴極深。加上人口赤字嚴重,在全球各地陸續發現新油田和氣田,能源價格持續低企的情況下,俄羅斯的光輝很可能將一去不返。

美國無疑會是新能源秩序下的最大贏家。作為全球超級霸權,美國一直以來面臨着兩大弱點: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以及其龐大的赤字,而在美國本土及美洲的新能源資源,將有望為美國一舉解決這兩大難題。

新能源助美國 創霸權第二春

更重要的是,今後美國可大幅減少從專制和獨裁國家輸入石油,改由從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等友好且鄰近國家輸入,這等於擺脫了這些專制和獨裁國家的「挾持」,可避免再遭到世界詬病,並藉以重新佔據道德高地。

我們不要忘記,美國晉身全球舞台的一大契機是於1859年發現石油,隨後更在20世紀初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並使它的戰爭機器在一戰和二戰中不愁缺油。換句話說,美國是以石油起家的,之後只不過是因為濫用才受制於石油進口。

因此,這次美國可能藉着再次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再創國家的第二春。我們不難預期一個同時是全球超級霸權,以及最大能源生產國的國家,在全球舞台上 能夠呼風喚雨的程度——我們可能正目睹新「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誕生。

中國岩氣充裕 外交轉向契機

即使美國一世夠運,但中國在新能源秩序下也屬一個幸運兒。有估計指中國的頁岩氣的蘊藏量,比美國還多!此外,比起美國的頁岩氣開採遭到民間在環保方面的強烈抗議,中國在政策上和補貼上均大力支持頁岩氣的勘探及開採,並期望在2020年前增加天然氣的使用量至總能源需求的10%,藉以減少污染。

儘管如此,中國在不久將來可能會面對一個抉擇:就是繼續扶持早晚將遭美國離棄的專制和獨裁國家,填補美國遺留下來的真空,抑或是以在國內大力開採頁岩氣為契機,擺脫長久以來跟專制國家建交以獲得資源的外交方針?

表面上前者是一個比較保險的做法,但從過往經驗來看,這些國家長遠而言只會是中國的包袱,嚴重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甚至有被推翻的可能,令中國血本無歸。中國如不好好選擇,就有機會被擁有能源王牌的美國大幅拋離,無緣參與全球霸權的競逐。

信報 2011/10/31 ─ 美國太平洋世紀宣言—反制中國和平崛起

美國太平洋世紀宣言——反制中國和平崛起

袁彌昌

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十月十一日於《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 Magazine)上發表了〈美國的太平洋世紀〉(America’s Pacific Century)一文,高調地宣布二十一世紀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這篇文章說是美國的勝利宣言也不以為過──自二○○九年七月希拉莉在東盟地區論壇上宣布 美國將「重返亞洲」以來,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美國不單令亞洲各國爭相投入懷抱,更令中國丟失了自金融海嘯以來所贏得的外交成果。所以希拉莉的太平洋世紀宣言跟宣布亞洲是屬於美國無異,簡直是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一記當頭棒喝。

「我們不會班師回朝」

希拉莉首先對亞太地區作出一個界定:那是橫跨印度次大陸和美國西岸的廣大地區,更特別點名地區中的兩大洋─太平洋與印度洋,指它們在航運和戰略上的聯繫日益密切。可見在布局上,美國大有戰略上將兩大洋連成一氣的意思,明顯是衝着中國而來,務求在能源安全和戰略上包圍與絞殺中國

希拉莉在文中亦作出了另一重要聲明,向世界表明即使經歷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同時亦面對着嚴峻的經濟挑戰,美軍也不會班師回朝,潛台詞是美國在亞洲的軍力不單不會減少,更可能會增加。這無疑是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的一大保證和鼓舞,亦叫中國對稱霸這個地區死心。

在一系列的地區戰略之中,美國除了會繼續所謂的「前沿部署式」外交──即對區內各地大舉投放外交資源之外,亦會強化與各國的雙邊安全盟約,增加對區內的商貿與投資,作出更廣泛的軍事部署,以及繼續促進民主與人權。

繼上月美國與澳洲試圖為更緊密的軍事安全合作奠定基礎,並就南海問題發表聯合聲明之後,再加上印度不理會中國反對,與越南簽署南海油氣合作開發協議,使中國的南海戰略已面臨破產

美押注印度印尼

希 文亦提到美國已把與澳洲的同盟,由太平洋區域為主,升格為印度洋與太平洋區域,甚至是全球性的夥伴。這一點明確表示美國不只是想澳洲在南海問題上參上一腳,而是想全力為澳洲與印度和日本牽線,重現幾年前以「民主之弧」(Arc of Democracy)包圍中國的構想。

希拉莉更露骨地表明美國已將注碼押在印度的未來,當然潛台詞是主宰亞洲未來的是印度,而非中國。希拉莉大力吹捧印度對世界和平的作用,以及她龐大的市場,先進的科技和「充滿生氣」的民主制度,一個不留神,還以為希拉莉成了印度大使。

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對印尼的重視:一如以前吹捧印度,現在美國照板煮碗將印尼捧為世界第三大民主國家,這樣世界頭三大民主國家(印度、美國和印尼)便會站在同一陣線。很自然美國是希望透過印度和印尼,加強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亦希望為美國企業確保這兩個國家佔世界四份一人口的龐大市場。

美國此舉亦蘊含着更深層的意義──假使能與印尼成為盟邦,一方面肯定有助美國得到伊斯蘭世界的認同,對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有莫大助益,而另一方面幫助信奉伊斯蘭的印尼融入西方民主世界,亦可成為打破「文明衝突論」的明證,且不用說印尼將來亦會成為中國包圍網的一角。

希拉莉在文中最後再一次表示,美國準備繼續領導世界(we are prepared to lead)。她以越戰為例,來說明目前世人質疑美國已缺乏領導世界的能力是毫無根據的。她指出美國非但每一次均能克服危機,每一次危機後的再起,強度也是史無前例的,而最後亦不厭其煩地再次強調美國仍擁有全球最強的軍隊、經濟體、人才及大學,這不是任何國家所能比擬的。

中國和平崛起的總破產

希拉莉的太平洋世紀宣言之所以具啟示性,是由於它不僅是美國的勝利宣言,更標誌着中國和平崛起的總破產。當初北京希望藉和平崛起以達到「不戰而主東亞」的目的,但現在亞洲各國反而為了平衡中國的威脅而投向美國,令「不戰而主東亞」的希望完全幻滅。

更甚的是,現時中國不僅不能「主東亞」,實際上更面臨着雙重包圍。第一重是美國與其主要盟友所形成的包圍,例如「民主之弧」或「C型包圍」。

而第二重則是美國的盟友再與其他國家建交後所形成的包圍──現在印度、韓國和日本紛紛各自與中亞各國建交,逐漸對中國形成合圍之勢。

中國和平崛起落得總破產的下場的最大啟示,除了北京在金融海嘯後過分自大和樂觀,以致功敗垂成之外,就是中國戰略思想本質上長於因應敵方的行動,再作出反制──即是以後發制人為主。

可是金融海嘯後北京主動出擊便出事,顯示中國在戰略思想上還未達到可以採取主攻的要求;在這方面有所改善之前,北京還是專注於反制美方戰略為妙。

治學文社

信報 2011/10/14 ─ 中美圍堵與反圍堵——緬甸爭奪戰

中美圍堵與反圍堵——緬甸爭奪戰

余偉麒、黄伯農


繼2010年11月舉行全國大選以及釋放昂山素姬之後,緬甸軍政府最近又解除對外國網絡和異見電台的管制,並與昂山素姬會談,及後又喊停由中國承建、造價達三十六億美元的大型水壩工程(「民主抬頭:緬甸叫停華承建水壩」,刊10月1日《信報》)。

正值美國積極參與亞洲事務,緬甸營造政治開明的布局是否巧合?本文試從孫子兵法推敲緬甸的用意。


自從2008金融風暴後,美國財政捉襟見肘,要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漸漸撤兵;加上面臨中國國際地位攀升,以及保持自身全球領導地位的張力下,美國對華政策回到地緣政治的博弈思維——正面交鋒為下策,以圍堵並扶植競鄰而達致多極勢力平衡為上策。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由於中國發展有賴穩定的海外能源和礦產供應,維持與毗鄰的和諧關係是為必要,於是,美國與東南亞各國接軌便可看成為「其次伐交」之策;干擾中國於海外能源礦產供應鏈的穩定性,則可能是「上兵伐謀」之策。

美國對中國的圍堵是冷戰以來持之以恆的地緣政策。可是,自從美國在九十年代為對緬甸軍人奪權而作出相當制裁,無意中為中國「脫獄」埋下伏線。過去,中國不斷給予緬甸軍政府支持,在不干預其內政的大前提下,「北京共識」的軟外交實力把緬甸帶入其運行軌迹;美國要堵塞這個「漏洞」,便要與緬甸軍政府對話。

另 一方面,緬甸軍政府亦不能單單依賴中國,為了謀取更大的國際空間,緬甸軍政府不斷向美國獻媚,包括釋放民主領袖昂山素姬,並直接與她對話,更首次容許她在 傳媒發表文章,以及開放大氣電波。在圍堵與反圍堵之間,緬甸軍政府於夾縫中找着生機,亦為一場中美緬甸爭奪戰揭開序幕。

後千禧美國海外的軍事布防便帶着濃厚的地緣策略色彩,海權勢力把陸權勢力圍堵,如把焦點放在中國之上。美國雖已從泰國和菲律賓等國撤兵,但在南韓、日本、台灣、新加坡、菲律賓、越南和印尼等國,仍有定期軍事合作或操演,構成圍堵圈【地圖.紅色部分】。

打開缺口 突破圍堵

可是,隨着美國九十年代開始制裁緬甸,令中國有機可乘,於緬甸大興土木,從雲南經緬甸開出一條通道直達印度洋,當中便包括興建中緬高速鐵路,以中國昆明為起 點,直達位於印度洋的重要海港城市仰光,行出反圍堵的重要一步;另於南亞地區扶植印度競鄰尼泊爾、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等國作為反圍堵的「珍珠紐帶」 (string of pearls)以作配合。

掌握地域控制權固然重要,但正如孫子兵法所說,這只是「其次伐交」之中策,上策還是「上兵伐謀」。中國在發展路途上需要大量能源【圖一】,雖然長遠可用其他能源分散需求【圖二】,但經過日本核事故和全球環保意識影響,未來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不會減少。換言之,中國的發展命脈便落在是否可以保證能源穩定供應,而保障能源穩定供應亦成為中國安全戰略上重要的一環。

2009年,頭三位主要供應石油予中國的是沙地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分別佔中國入口石油21%、16%和11%【圖三】,而83%的石油供應須從海路、並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運到中國【地圖.右下小圖】。馬六甲海峽航道狹窄,是天然咽喉,而美國與該海峽有主導權的新加坡和印尼有軍事協議。

建立油管 直達昆明

中國如要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倚賴,便要在運油船進入馬六甲海峽前找到落腳點,緬甸的皎漂(Kyaukpyu)正是理想之選。【地圖.左下小圖】中國現正投資 25.4億美元興建緬甸境內全長793公里的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管道由皎漂經曼德勒從雲南瑞麗進入中國再達昆明,完成後預計可為中國每年輸送2200萬噸原油,相等於大約中國一個月的需求,大大減輕對馬六甲海峽的倚賴。

從地緣政治至能源策略,緬甸均是中美必爭之地。美國在緬甸問題上,忽略了她在地區安全上的重要性,原因有二。

一、冷戰結束後,美國的民主自由市場模式獲得勝利,令美國深信在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路途上,必須貫徹執行「華盛頓共識」——即民主、自由市場和國際援助必須同步進行;緬甸軍政府背民主而行,便要受到制裁。

二、中國獨特的發展模式,不單令中國於2008金融風暴仍可持續增長,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

昂山素姬獲得軍政府釋放後,曾多次質疑西方制裁緬甸的作用,這正好給美國一個機會改變對緬政策。而緬甸新總統吳登盛亦可能把握美國態度軟化之際,爭取更大空間;並拉攏印度,從而淡化中國對緬甸的控制。

余偉麒為獨立比較及國際政治學者,黄伯農為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國際棋盤 2011-10-10:美謀全球共主 華應順水推舟

美謀全球共主 華應順水推舟

袁彌昌  新力量網絡研究員、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繼早前筆者在本欄所提及的美國外交新思維——「離岸平衡」(offshore balancing),美國外交界現正醞釀着新一輪的外交政策大調整,而備受注目的是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談及美國該如何重新審視目前控制全球海洋公域(global maritime commons)的大戰略一文

該文作者批評美國行之已久的全面控制海洋公域大戰略(control of the commons)已不合時宜,主張藉着使用新模式,大幅縮減美國在該方面所承擔的義務。這調整將可能對美國今後的外交政策與大戰略帶來根本性的轉變,因而 該文亦逐漸成為了外交界議論的焦點。

控制海洋公域一向是美國大戰略的主旋律。藉着控制海洋公域,美國得以在戰時威脅剝奪敵人對全球重要水域的使用權,並防止敵人對美國照辦煮碗,同時亦可以藉此在平時保護己方利益,以及提供一系列與商貿和通訊有關的全球公共物品(global public goods)。

控制海洋公域 霸主難以為繼

跟「離岸平衡」一樣,全面且確切地控制海洋公域,並防止任何對該控制的威脅出現,乃美國沿用自英國且一直以來行之有效的戰略之一。然而,面對着日益上漲的軍事與財政成本,美國人現在也開始感到吃不消,連忙想辦法以達到縮減規模、但無損美國利益和領導地位這雙重目的,於是維持海洋公域安全 (security of the commons)這新模式便應運而生。

維持海洋公域安全之所以被提倡,除了是美國財困之外,是由於美國目前實際上是「過度供應」其軍事力量,以維持它對海洋公域的全面控制,反而製造了一個所謂「不安全的螺旋」——各國眼見美國頻頻展示軍力,均擔心終有一日美國會剝奪它們對全球重要水域的使用權,以致不得不和美國對着幹——最後反令情況變得更不安全,南海問題就是一個主要例子。

同時,由於美國欲防止任何對其支配地位威脅出現,它必須在全球各地駐軍和建立基地。該文作者認為這就是各地民眾,特別是中亞和中東地區民眾怨恨 美國的根本原因,直接導致了911襲擊,以及多宗對美國本土及海外美軍的襲擊,亦由於駐軍關係,有時候美國還得縱容一些獨裁者和專制政權,最終只令自己焦頭爛額,得不償失。

各國「搭便車」 美須軍事止蝕

此外,美國全面控制海洋公域也鼓勵了各國「搭便車」(free-riding)的傾向,過度依賴美國所提供的安全保障,而這些安全保障很多時候卻招致了其他 地區強國對美國的敵視,它們亦無可避免需要再調整與美國的軍事平衡,因而成為了不少地方衝突與較勁的主因,為未來更大的軍事介入與支出埋下了 伏綫。

故此,新美國基金會的維持海洋公域安全的建議是,一方面實行「軍事止蝕」,另一方面逐漸讓美國將地區安全下放給其盟友,而美國就轉而擔任地區安全的總召集人,或所謂的「最後安全保障人」,以便它集中維持對全球重要水域的控制

筆者所關注的當然不只是該文的建議,而是背後所顯示出美國人目前的心理狀況,以及中國該怎樣利用這種狀況。維持海洋公域安全與其說是一種新模式、新戰略,毋寧說是一種新的說辭——美國無非想要找個下台階,體面地卸下全球霸主所承擔的義務而已——所以與其說它是戰略性的,倒不如說是心理性的。

重拾南海主動 巧計順應美國

不過美國是一個講邏輯的民族,它需要一些強而有力的理據來作為它改變的理由。因而文章須牽扯到美國海外駐軍所帶來的問題,以及美國現在被人家「搭便車」的事實,讓美國人覺得它們正在食大虧,賠了夫人又折兵,必須更弦易轍。這種介乎自我安慰與自我催眠的表現,正是一籌莫展的美國的心理寫照。

因此,在南海問題上栽了個大觔斗的中國,與其再繼續跟美國作沒有勝機的對抗,還不如來個順水推舟,在幫美國「開脫」上出一分力。該文顯示美國對 中國一直只管「搭便車」,從來沒有盡一個大國的責任甚為不滿,但其實暗地裏希望中國一方面承認美國的海洋公域控制權,另一方面分擔一下維持公域安全的義 務。中國何不乘機改變其南海政策,向美方示好,並主動成為其全球安全藍圖的一部分?

孫子有云︰「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中國如欲在南海問題上重拾主動,就更應做好這場「大龍鳳」,大力吹捧美國「全球共主」的新角色,使它盡快從全球霸主的寶座上一步一步走下來。

 控制海洋公域一向是美國大戰略的主旋律,筆者指中國如欲在南海問題上重拾主動,不妨改變南海政策,向美方示好。圖為美國海軍早年抵達中國作友好訪問。 (資料圖片)

控制海洋公域一向是美國大戰略的主旋律,筆者指中國如欲在南海問題上重拾主動,不妨改變南海政策,向美方示好。圖為美國海軍早年抵達中國作友好訪問。 (資料圖片)

信報 2011/9/7 ─ 全球危機是中國良機

全球危機是中國良機

袁彌昌

繼北倫敦暴動和美國財赤危機之後,西方評論界和學術界開始有人認為世界正陷入新一輪危機之中。更甚的是,這一輪危機所衍生的信心危機,已不是單就經濟或國家體系而發,而是轉為針對全球各地的精英分子。

很多人認為當前的危機只是全球經濟危機,抱有這種想法的人真是樂觀的一群。毫無疑問,這一輪危機是由2008年金融海嘯所引起,一開始只屬經濟危機;但針對金融精英的信心危機,很快就轉移到政治精英身上,並演變成一場政治危機。因為政治精英非但未能解決是危機,亦從未要引發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負起責任,也沒 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它再次發生。

經濟危機 轉向政治

故 此,再以全球經濟危機來理解新一輪危機已不合時宜。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隨即演變成政治危機,長遠威脅到歐盟的存續;「阿拉伯之春」也是由全球化問題所引起的 地區性政治風暴;北倫敦暴動和美國財赤危機,亦迅即演變成管治危機,嚴重損害兩國政治精英的認受性。即使是香港面對的管治問題,其實某程度也是對全球化的 反響。

在這大環境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 亞集團總裁Ian Bremmer提出,我們正身處於所謂「G-Zero」的世界:由於全球強國均自顧不暇,所以世界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加深全球的失序。由這一輪危機所引發的民憤和民粹主義,如果不能有效疏導,世界很可能會重蹈1930年代的極端時代的覆轍;但將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方式展開,目前針對全球精英的信心危機,乃一重要警號。

即使我們正身處於「G-Zero」的世界,但是否真的沒有一個強國可以領導世界?事實上,在全球經濟危機演變成政治危機的過程中,中國必然是受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皆因相對於奉行民主制度、擁有一定的合法性供其消耗的西方各國,中國所有的經濟問題均會在很短時間內,自動演變成政治問題,因此中國絕對有理由主動肩負起領導的角色。

讀者可能會質疑中國何德何能,憑什麼擔起領導世界這個重責?金融海嘯後,人們憧憬中美合組G-2雖屬一個美麗的幻想,不過那呼聲已是一種先聲。

有評論指,目前中國持有高達三萬多億美元的外滙儲備,實際上已足以成為重整全球經濟的基石。更重要的是,目前不論美國或歐洲,均垂涎中國這龐大的外滙儲備,極渴望中國將這筆資金注入其奄奄一息的經濟體系,故此現時中國可謂予取予攜。

「北京共識」 適時建立

更何況,中國以其外滙儲備救美援歐,基本上利多於弊。美國一直指摘中美貿易失衡,讓中國用外滙投資美國,不但有助收窄失衡,同時中國外滙的減少也有助推動人民幣加速升值,扭轉中國外滙儲備的過快增長與積累,對遏止國內當前通脹上漲亦具一定作用。

再者,投資美國並不是沒有附帶條件的,此舉應可為中國換來一些地緣政治利益及安全保障。

中國外滙對紓緩歐洲當前債務危機的重要作用,固然是不言自喻。中國還能藉此將持有的美元資產比重減少,逐步分散至歐羅資產,可謂一舉兩得。中國此時不爭取投資這些大國的機會,更待何時?

誠然,中國動用外滙援助歐美背後的最重要意義,在於建立有利於中國崛起的新經濟及金融秩序。中國可借此機會樹立新的財政及金融紀律的規範,要求受助國遵守, 亦可促使她們實行一些結構性轉變,以及遵守某些承諾,以換取優惠或援助。這樣一來,一個新「北京共識」便能夠完全取代在金融海嘯後,已壽終正寢的「華盛頓共識」,確立一個對中國更為有利的全球經濟環境。

因此,現時北京應停止無謂的地緣政治爭逐,轉而藉援助各國,實現全球性的經濟崛起。着手建立這個全球新經濟秩序,比起自吹自擂「中國模式」管用得多了── 真正的「中國模式」,應是一個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的體系,只有這樣才足以讓中國晉身超級大國之列。

如果這計劃得以順利實行,無疑將奠定中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同時亦必將大大提高中共的合法性,這樣無論是國內、台灣或香港的問題均會迎刃而解,北京更可能毋須再為確保天然資源而擔心。

作者為治學文社成員

國際棋盤 2011-7-11:美「離岸平衡」 亞洲成第一試點

美「離岸平衡」 亞洲成第一試點

最近個多月以來,圍繞南海主權問題爭拗的評論,大都只停留在比較空洞且帶點煽情的描述上。

例 如指美國挑撥離間菲越兩國與中國、坐收漁人之利,而中國就在問題上一直態度軟弱、沒有半點大國風範等等。完全沒有深究為何美國的如意算盤打得這麼響,以及 美國整個「重返亞洲」的策略與布局是甚麼一回事。這對了解問題本質沒有任何助益。因此筆者希望藉本文略為剖析一下美國的新戰略,以收拋磚引玉之效。

近期在美國國內有關外交政策的文章中,頻頻出現「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這字眼,顯示出美國已發展出一套外交新思維——雖與「權力平衡」有關,但準確來說應稱之為「離岸平衡」(offshore balancing)。只有先了解這概念,我們才會明瞭中國為何在南海問題上處處受制於人,有苦難言。

冷戰時代戰略 低成本低風險

「離 岸平衡」中的「離岸」,是指美國會將其主要軍力移離地區的中心地帶,但這並不代表美國會撤離該地區,只是不會貿然發動戰爭及派駐部隊到當地。所謂「平 衡」,顧名思義就指美國會盡量靠地區勢力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持地區的秩序與穩定,同時美國會保持其外交的主動性,必要時更會支援地區衝突中較弱的一方。

嚴 格來說,「離岸平衡」並非一種新思維,因為它可是美國的傳統大戰略之一,特別在冷戰時代,它容許美國以一種低成本、低風險的方式,來控制全球不同地區, 並防止共產勢力坐大。「離岸平衡」亦是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同胞兄弟——英國——的傳統大戰略,在目前西方外交界大多將中國比作20世紀前期迅速崛起的德 國,而將美國比作同時期的英國的前提下,美國重新採用英國的「國粹」——「離岸平衡」大戰略,就更顯得耐人尋味。

中國崛起 亞洲國紛向美求助

繼 美國高調宣布「重返亞洲」,亞洲已成為美國重新在全球實行「離岸平衡」大戰略的第一個試點,箇中最主要原因固然是應付中國崛起。不過,除此之外,亞洲地區 亦具備不少有利因素,有助美國實行該戰略。其一就是中國的軍力擴張,以及咄咄逼人的氣焰,令亞洲各國人人自危,紛紛向美國求助,再加上區內的原有盟友, 使美國重新建立一個有效的同盟體系、重整地區安全架構的企圖事半功倍。

再 者,亞洲的地理環境,特別是南海,亦有利美國運用其絕對的海上優勢——面對着美國海軍,中國海軍是不堪一擊的。假如美國能夠扶植越南、菲律賓這些較弱的 國家成功抗衡中國,背後的象徵意義非比尋常。這會讓全球各國認清,即使美國正在實行戰略收縮,在它主持下的地區秩序還是不可能被挑戰的。隨後美國即可乘勢 在其他地區實行「離岸平衡」戰略,在不傷元氣的情況下,延續其全球霸權。故此,美國於亞洲實行「離岸平衡」戰略可謂不容有失。

民眾厭戰 美國因禍得福

「離 岸平衡」除了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專門用來對付大陸性國家崛起的「法寶」,帶有一定的傳統性之外,它跟美國的現況,以及奧巴馬政府的特質亦非常配合。在現時財 政緊絀,民眾厭戰的大環境下,美軍打道回府,忍痛放棄一些利益本不可免,然而低成本的「離岸平衡」,卻能讓美國因禍得福,賺得恢復元氣的寶貴時間,實在是 難能可貴。

另一方面,「離岸平衡」側重地區性同盟,這恰恰是注重外交,擅長使用軟實力和巧實力的奧巴馬政府的拿手絕活,亦可順勢確立美國外交政策從軍事主導到外交主導的過渡,令美國今後扮演全球領導角色更得心應手。

倘行之有效 利重整中東秩序

由 於「離岸平衡」的原理非常簡單,其戰略與政策都會帶有一定的清晰性。這種清晰性對於慣用威懾力來評估形勢的美國而言,可謂百利而無一害。它使自己、盟友 與敵人對形勢都一目了然,這自然能夠減少擦槍走火的機會,亦使敵人不敢輕舉妄動,這幾點在這一輪南海糾紛中已得到明證。

所以誰說「冷戰思維」已經過時?美國很可能就靠「離岸平衡」這「冷戰思維」,將在小布殊時期所輸掉的贏回來。只要「離岸平衡」在亞洲及歐洲行之有效,美國就有條件重整大中東地區的秩序,繼而再次染指中亞這垂涎已久的歐亞大陸心臟地帶。

HKET20110711OP03AP-D9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