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2012-08-02:建構「香港模式」 理性愛國愛港

建構「香港模式」 理性愛國愛港

撰文:帥卓廷 治學文社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今天,我們走出來反對硬推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就是要對抗「洗腦」式的教育模式。筆者在天主教學校讀了13年,縱使至今還是跟耶穌沒有多大的緣份,亦不能否認自己待人處事的價值觀,受到多年來的天主教教育所影響,哪算得上是「洗腦」嗎?我搞不懂。

或許,問題關鍵不在於「洗腦」,說白一點,其實是當權者要向下一代灌輸的那一套,根本就偏離港人的主流價值觀。

民眾愛國但還是恐共,這其實是大家說不出口而人所共知的「秘密」,所以神父牧師每天跟自己的子女講耶穌,我們會認為是相當正常的教育,因為即使大部分港人並不信奉基督教,亦認同這種宗教教育向孩童灌輸的價值觀。

「中國模式」 符合國情不符港情

但要小孩子透過國民教育課程學習欣賞毛澤東的詩詞,家長們就不得不走出來反對,因為大家即使口中如何愛國,心底裏都不喜歡毛澤東。

抽離點說,我們的孩子(還有我們自己)其實每天都在接受來自學校、老闆、傳媒、政府等硬推軟銷的「洗腦」教育,我們根本就是心甘情願地認為自己的腦袋「有問題」,但我們就是接受不了那套「中國模式」的國民教育,因為中國內地的軟實力還未能製造一個令本地民眾心悅誠服的「國民價值觀」。

我們願意被「洗腦」灌輸民主公義等「普世價值」,但就是無法接受「中國模式」的歌功頌德,更不能容忍那些「政黨惡鬥人民當災」的單角度偏頗論述。

沒持平教材 孩童恐當白老鼠

民眾要阻止教育當局硬推國民教育課程,推翻過去多次諮詢(或「假諮詢」)的結論,導火綫就是那內容過分偏頗的「中國模式」教學手冊。要民眾安心讓孩童接受國民教育,教育工作者當然亦能自行編製較為持平客觀符合港情的教材,這亦是政府當局的說法。

可是,獲政府授權和普羅大眾認受的「另類教材」還未曾面世,我們又如何能放心讓孩童當上白老鼠呢?況且,如當局硬推成功,部分學校「先行先試」,政府便再無誘因支持其他教育工作者研發更持平客觀的教材,高官們今天所提倡的「自行選擇教材」亦會成為空話。

筆者懇切盼望當局能暫緩推行國民教育課程,盡快讓教育機構自行研製符合港情的教材,好讓普遍市民皆能接受教材的質素時才正式推行。

倡獨立批判思考 拒硬性洗腦

此外,教學課程的設計和模式亦不容忽視。假如我們能夠將德育和國民教育裏的元素,融合於傳統正規教育內,即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教導學生孝順父母,又或者在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學習互相尊重,再透過歷史和通識課本介紹有關國家發展和國情的知識,理應是相對容易讓學生接受和吸收知識的方法。

我們捨易取難,硬要獨立地新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為必修科,要求正值反叛青春期的學生死記硬背這些「軟知識」,可謂事倍功半。

究竟教育是為下一代的未來設想?還是為政治服務而已?我們應利用現有課程框架,加強有關德育價值觀和國家知識的內容,建構符合中港兩地民情的「香港模式」,以獨立批判式思考的訓練而非硬性的「洗腦」方式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學懂如何理性地愛國愛港。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a3ee71a6-afe6-4f75-9dcf-bdc13fb4687c-452481

 

 

 

 

 

 

 

國民教育何去何從

香港回歸祖國將屆十四年,特區政府終於打算在本地中小學全面推行國民教育。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份,推行國民教育根本就是政治絕對正確的政策,中央官員有關「洗腦」的言論或許會觸動港人的政治神經,但即使那一門路的政客亦不敢冒著被標籤為「不愛國」的風險站出來反對。

學校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品德及國民身份認同。由此,國民教育如何推行,將影響新一代香港人的價值觀和國家民族觀念。教育局的諮詢文件在德育方面的課程設計以個人、家庭、社群、國家以至世界這五個「生活範疇」為框架,提及的所謂「正面價值觀」追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儒家概念,持續而有系統地將我們的下一代培育為「傳統中國人」。

「傳統中國人」就是我們對下一代香港人的期望,這樣的教育方針當然沒有問題,而香港人一直引以為榮的人權和法治觀念亦是不可或缺的道德價值。近日教育學院的調查發現本港通識科老師對人權和法治等核心價值支持度偏低,而鬧得全城熱哄哄的僭建風暴亦引證港人以至港官法治精神的墮落,我們豈能如此讓情況繼續惡化呢?由此,民主派於上週四立法會動議要求政府在課程中加入這些普世價值觀的元素。

細心閱讀政府的諮詢文件,其中的社群範疇確有提及有關法治和人權的重要性,而世界範疇中亦有重點介紹平等、尊重、民主、自由等現代文明意識。假如學校能夠理想地執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設計,並完善地配合現時的通識科目,學生應該能夠於德育科中認識國情及普世價值,並透過通識教育所訓練的批判性思維,獨立而客觀地分析六四事件及維權運動等政治敏感議題。

當然,這可能只是筆者一廂情願的天真想法,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下,老師未必能如此理想地透過國民教育科和現行的通識科目協助學生理性地愛國。

誠然,回歸多年以來,教育改革綿延不斷,新設的通識科目既令師生摸不著頭腦,大家還要慢慢適應剛剛上馬的新高中學制,兩年後加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為必修科,肯定會令老師、家長和學生百上加斤。

筆者最想不通的是這新設科目的獨立性。將德育和國民教育融合於傳統正規教育內,就即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教導學生孝順父母,又或者在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學習互相尊重,再透過歴史和通識課本介紹有關國家發展和國情的知識,理應是相對容易讓學生接受和吸收知識的方法。我們捨易取難,硬要獨立地新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為必修科,要求正值反叛青春期的學生死記硬背這些「軟知識」,可謂事倍功半。

究竟我們辦教育是為我們下一代的未來設想?還是為政治服務而已?我們理應利用現有課程框架,加強有關德育價值觀和國家知識的內容,以獨立批判式思考的訓練而非硬性的「洗腦」方式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學懂如何理性地愛國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