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2013﹣05﹣02:工人組合作社 接管高寶破困局

工人組合作社 接管高寶破困局

撰文:帥卓廷 跨國金融集團財務監控副總裁治學文社
欄名:碼頭工運

IMG_1828

貨櫃碼頭工潮持續一個月,還未有任何解決的迹象。外判商高寶結業,既增添談判困難,亦加重罷工工人的壓力。其實,高寶的結業可以提供一個絕佳機會,讓罷工工人自組外判商企業,運用籌集得來的罷工基金接管高寶。

各執一詞拒退讓 淪兩敗俱傷

長和系轄下的國際貨櫃碼頭公司透過外判商聘請這班罷工工人,輕而易舉地將所有責任推到外判商身上。過去1個月,勞資雙方多次談判都無法達成任何共識,大部分傳媒以及泛基層政黨都一面倒的支持罷工工人,對以全城首富為標記的地產霸權口誅筆伐,而資方代表則在另一邊廂透過集團高層在媒體高調反擊,並同時透過報章廣告攻擊號召罷工行動的職工盟。事已至此,雙方各執一詞絲毫不讓,長此下去亦只會兩敗俱傷。

高寶宣布今年6月結業,不再參與談判,勞資雙方其實可以好好利用這個契機,打破困局。現時,罷工工人向社會募集的罷工基金已經突破700萬元,工會當然會透過基金所得「出糧」予參與罷工的碼頭工人,事實上亦可動用其中一部分資金,嘗試聯絡高寶管理層及股東,洽談一個類似「買斷」(Management Buyout)的方式,讓罷工工人接管高寶,自己當僱主。

工人自己當僱主,那不就是欠缺各種勞工保障的自僱人士嗎?要避免資方因而逃避更多責任,政府及有關工會就必須出手協助。被接管後的高寶由工人(或聯同有關工會)全資擁有,不一定要用傳統企業形式營運,或可參考社會企業或合作社的運作模式,而政府及有關工會就可以提供相關專才,協助工人以這種新穎的模式接管高寶。

現時外判商的底綫是兩年內加薪12%,遠較工人要求的20%即時升幅為低,工人接管高寶,或許能夠佔取現時高寶管理層所賺取的一小點利潤,屆時工人就算未能一次過取得20%升幅,亦應比現時外判商提議的升幅為佳。若然事情能夠發展得如此理想,正為其他外判商服務的碼頭工人或許亦會仿效,紛紛成立類似的社企組織。

社企模式營運 共訂福利工時

以社企模式營運的高寶,應該是一個由工人共同擁有的組織,工人要直接參與高寶的決策,集體決定大家的薪酬和基本福利,亦要在維持合理利潤的同時,為自己訂下合理的工作時數,並為自己提供較「人道」的工作環境。不過,事情不可能那麼完美,因為工人沒有管理這種合作社的技能,亦未必能夠在國際貨櫃碼頭公司身上賺取足夠的服務費用,支持合作社的長期營運。

分析現時勞資雙方形勢,碼頭公司根本就站在不敗之地,當不少擁戴自由市場的人正因工潮而在擔憂香港在航運業的競爭力時,商界高層一句撤資的威脅就可以立即令政府腳軟,即使工潮如何升級亦無法有效抗爭。

假如工會及罷工工人能夠成功接管高寶,現時跟外判商就工資和工作環境的談判,就會變成跟國際貨櫃碼頭公司就合約條款的討價還價,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談判,而不是現時的持久膠着。所以,筆者的確純真地盼望,工人接管高寶或許能夠破冰,但並不會盲目樂觀地以為這就是工潮的完結,反而這才是另一場持久戰的開端。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d1c8bae7-3e4e-4c20-8de6-7804342c6aff-559029

香港經濟日報2013﹣04﹣09:泛民押注工運 流失中產支持

泛民押注工運 流失中產支持

撰文:帥卓廷 治學文社/跨國金融集團財務監控副總裁、袁彌昌 治學文社/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欄名:碼頭工運

IMG_1804

貨櫃碼頭外判工人的罷工行動,已持續接近兩星期,讓社會各界關注基層工人的慘況,但這些基層工人的問題,其實同樣出現在本港的中產階級身上。

正如傳媒所報道,碼頭工人被凍薪多年,更要長時間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被網民喻為現代社會的「悲慘世界」。碼頭營運商以及外判商如此對待基層員工,固然責無旁貸,但本港的航運物流業近年競爭力大減,被鄰近地區搶掉不少生意,盈利能力一般,工資上升空間自然亦相當有限。

中產生活艱難 仍多選擇沉默

那些同樣從事航運物流業的文職人員,在辦公室內的工作環境雖然比較好,但他們的工資在過去十多年來的升幅也是微乎其微,無償超時工作亦似乎成為行業的潛規則,在百物騰貴的環境下,生活並不好過。

現實是,這情況並非航運物流業所獨有,亦同時出現在本港各行各業,包括表面相當風光的金融業,大部分擔任文職人員的中產階層,近10年來亦正面對這困境。

然而,因為基層勞工的待遇實在太差,他們要走出來反抗的經濟成本亦相對地較低,反之,自居中產的文職人員學歷較高,有着一個能夠向上流動的自我期許,還有一個默默耕耘的專業形象,反抗的代價極大,被欺壓時既沒有甚麼反抗的能力和意志,更以為激進的手法會把事情弄壞,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他們都不會考慮罷工。

中產階層掙扎求存,但亦相當同情基層勞工的遭遇,真心希望他們的生活能有所改善。可是,沒有人願意走出來分享自己的辛酸,生怕公開出來訴苦後會被周遭口誅筆伐,只得選擇繼續沉默。

政黨工會 建扶弱形象爭選票

但沒有聲音,大家就以為沒有怨恨,中產漸漸成為被忽視的一群沉默的大多數。反之,政黨和工會盡全力幫助勞工階層爭取權益,既可爭取他們的支持,亦有助建立其鋤強扶弱的形象,從而爭奪其他界別的選票。

旗幟較為鮮明地站在中產人士那邊的政黨,只有屬建制的新民黨和自由黨,偏偏未有泛民主派的代表,令即使原本理念接近泛民的中產階層在立法會以及社會輿論的聲音相當薄弱,就只得在心裏納悶。既然都沒有甚麼政治代表,當然就會傾向政治冷感,甚至會對現時向基層傾斜的民粹主義或政黨感到厭惡。

在政制問題上立場較保守的建制派選民中,部分出身基層勞工的可能會在經濟上較傾向福利主義,工聯會這類勞工組織就專門負責照顧這批選民的需要,而新民黨和自由黨等政治組織則負責協助照顧中產/中小企階層。建制派這種「分工合作」的模式,正能夠配合其選民的多元化。

建制分工合作 泛民互鬥失中產

村上春樹的「雞蛋與高牆論」讓泛民主派成員相當浪漫地站在雞蛋的那一方,自我陶醉於這個公義化身的形象。可是,不少政制上支持民主發展的選民,未必一定認同全民退保,亦不會受惠於提高最低工資或設定標準工時等建議,更不一定認同民主派對「地產霸權」的鞭撻。

泛民代表在每一個議題上都不假思索地站在經濟上較弱勢的那邊,滿以為自己佔據了道德高地,卻徹底忽視那些中產/中小企支持者的實際生活需要,並因而逐步將他們推進敵方陣營的懷抱裏。

可惜,民主派別既未能頓悟敵方即建制陣營「分工合作」的厲害之處,激進溫和兩派更要互相攻訐,而大家亦可能因為害怕令本身的基層支持者失望,拒絕親近其中產/中小企階層選民。

時至今日,各大民主派別的支持者減少,而溫和派面對支持者嚴重流失,亦令他們回歸激進路綫。如此下去,民主派派別愈來愈多,但他們所能代表的選民族群就只局限於支持激進路綫的基層選民,生存空間進一步萎縮下去,下屆選舉敗績可期。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a6231e73-41c8-439b-93c9-43fe23035cce-32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