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2012-05-28:港生可勝內地生 靠金融走出去

港生可勝內地生 靠金融走出去

(治學文社)

帥卓廷 跨國金融集團財務監控副總裁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早前,香港大學公布的2011年度畢業生的薪酬趨勢調查結果,顯示愈來愈多在港就讀大專的內地畢業生選擇留港就業,令有志於從事金融行業的本地大專畢業生逐漸陷入困局。

本地大專畢業生要走進競爭激烈的金融行業,難以跟歐美名校畢業生爭奪外資企業的職位,在中資機構裏找工作時跟內地生競爭又經常處於劣勢,僅餘下來的就業機會就只有前景黯淡的港資企業。

近年,社會上對「80後/90後」在職場上的工作態度的批評不絕於耳。筆者相信,年輕一代在富裕的環境裏成長,對生活質素和理想的追求,以至其生活的態度跟上一代不同,並不是甚麼怪事。然而,當那些有志從事金融業的本地畢業生要迎接內地生和海歸華人夾擊挑戰時,心態就成為致勝(或落敗)的關鍵——我們再沒有語言上的優勢,國際視野亦往往局限於媒體上所接收到的有限信息,假如我們連出外闖蕩的爭勝心態也欠奉,在這個全球化浪潮下的金融業裏無法站穩陣腳,亦屬理所當然。

金融業全球化 港生坐食山崩

事實上,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金融業亦已經出現「地區專業化」的現象,甚至可以借用傳統製造業「前舖後廠」的模式,將前台銷售跟後面的生產綫分割,從而將最優秀的人才置放於銷售點和生產綫上各崗位,譬如將24小時電話接待服務交予廣東省、企業貸款和貿易融資則由東南亞地區「中央處理」、外滙風險管理就由滙市較發達的新加坡主理等。

香港是亞洲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多年來因其華洋雜處的環境,而成為重要的銷售基地(「舖」),本地會計、財務、法律等專業人才亦能為金融機構的生產綫(「廠」)提供高增值服務。這種分工模式在港資及中資的金融企業可能尚未普及,但隨着中資金融企業日漸國際化,使中資行亦不得不盡快推行這種「前舖後廠」的運作模式,以提升國際上的競爭力。

然而時移勢易,香港縱是國際金融中心,已未必是最理想的「前舖」。新一代金融從業員若然要在銷售綫上幹一番事業,在入場之際已難以跟內地留港畢業生競爭,在職場上亦不可能再死守本地「坐食山崩」。

調心態衝出去 港生專業取勝

惟今之計,本地畢業生必須調整心態,走出香港(但不一定是進入內地),及早主動地跟其他地區的人才競爭。誠然,相較鄰近地區,新一代香港青年比較不願意離開香港到外面闖,因此機會只會白白讓給相對進取的競爭對手(例如新加坡人和印度人),而這些國際經驗豐富的人才往往能夠佔據行政高層位置,影響港人的晉升機會。

「前舖」如此,「後廠」亦如是。香港在金融產品的生產綫上無法以成本價格跟鄰近地區競爭,但本地專業人才在會計、財務、法律等方面提供高增值服務,令產品合規的同時亦能夠照顧個別客戶的實際財務需要。香港的優勢在於其健全的法治制度,各大專業界別的人才在提供這些高增值(同時亦高利潤)的服務時,亦不忘遵循專業操守,因而各地客戶自然會加強對這些產品的信心。

人幣離岸中心 港「後廠」角色重

況且,作為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本港絕對有條件擔當「後廠」角色去發展各種合規格的人民幣產品。本地大專畢業生其實可以考慮先加入這些專業,打好根基,作為跳進金融業發展的踏腳石,屆時便能夠在全球金融業的生產綫上,協助香港擔當重要的「後廠」角色。

本港金融業固然正面臨結構性的大轉變,同時在全球監管規限日趨嚴苛的環境下,亦將面對不少挑戰。表面上,本地大專畢業生的確失去了過去的固有優勢,但只要能夠抓緊機會,前路還不至於令人絕望。

香港經濟日報2012-05-01:內地生搶飯碗 須助港生添實力

內地生搶飯碗 須助港生添實力

(治學文社)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帥卓廷 跨國金融集團財務監控副總裁

近日,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起用居港未夠七年、有共青團背景的陳冉出任候任特首辦項目主任,已引起了本港公務員的恐慌。

但港人可知道政府大力發展教育產業,容許內地生在畢業後留港一年找尋工作,實際上更直接地影響着本地大學畢業生和年輕一代的就業選擇與前景?再加上市場環境的改變,已令內地生在香港就業市場的競爭優勢大為增強。

擴教育產業 初級職被「蠶食」

政府多年來銳意將香港發展為地區樞紐,除了培訓本地人才外,亦積極吸引國外人才來港工作,提高香港的競爭力。根據過往經驗,來港工作的人員通常以擁有一定經驗的中高層管理職位為主,可是,近年港府實行的教育及工作簽證政策似乎有所改變,導致非本地大學畢業生進軍本地初級職位的現象日趨普遍。

近年,香港政府為了大力發展教育產業,鼓勵本地大學招收非本地學生,導致過去十年在香港本地大學就讀的內地學生大幅增加。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在香港大專院校就讀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從2001/2002年度的2,253人急升至2010/2011年度的10,074人,當中來自內地的學生佔大多數。

在香港就讀資助課程的內地學生人數從2001/2002年度的1,912人急升至2010/2011年度的8,724人,佔總學生人數的比例從2001/2002年度的2%左右急增至2010/2011年度的接近20%,而這數目並未包括來港修讀非政府資助碩士課程的內地學生數目。

港府於2008年5月開始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條件,容許在港修讀經本地評審全日制課程而獲得學位或以上資歷的非本地畢業生申請留港一年,在獲准逗留期間可自由從事及轉換工作,毋須事先取得入境事務處的批准。

中資機構湧港 垂青內地學子

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的統計數字,自2008年5月至2010年年底,已有10,101名非本地畢業生經此安排獲准在港工作。跟每年香港全日制資助課程畢業生約20,000人的數字相比,這絕非小數目。以來自中國內地的學生佔在港大學就讀的非本地學生人數超過八成半比例來看,不難理解大多數獲准在港工作的非本地畢業生屬於來自中國內地的學生。

毫無疑問,容許中國內地畢業生在港工作,會增加本地畢業生在找尋工作方面的競爭壓力,有這麼多的香港僱主願意聘請中國內地畢業生,表示着他們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

以金融銀行業為例,在港的外資金融機構過往一直傾向聘請從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地大學畢業回港的香港學生,除了少數較優秀的本地大學畢業生能躋身外資金融機構之外,大部分本地大學畢業生都受聘於華資機構。近年,隨着中國經濟發展,香港的金融銀行業亦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外資機構大力進軍中國國內市場,與中國客戶相關的業務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多家內地中資金融機構透過收購本地華資銀行和證券行,在香港建立業務根據地,主要的客戶亦以內地企業及高淨值客戶為主。

開拓中外視野 增港生競爭力

香港的金融業從外資與本地華資的天下,演變成為外資、中資和本地華資三分天下的局面,在港外資和中資金融機構傾向聘請對中國市場了解較深的畢業生,在語言、人脈及對國情的了解方面均佔優的在港畢業內地學生,自然較受在港中資機構和想進軍內地市場的外資機構垂青。

筆者並非全盤否定港府吸納優秀人才留港工作的措施,但是在推行相關人力資源政策時,港府必須綜合考慮香港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地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及競爭力。否則,恐怕將嚴重影響本地大學畢業青年的就業選擇和前景,增加香港社會的不滿情緒,加劇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民間矛盾。

在吸納內地畢業生留港工作的同時,港府理應加大力度,提升本地大學學生的競爭力。一直以來,香港強調本地人才的國際視野,並以此為傲,可是,大量內地畢業生近年獲香港僱主聘用的事實,曲綫地證明現今本地畢業生已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的需要。

除了國際視野的培訓外,香港還須增強本地學生對內地環境的了解。港府可考慮,在本地大學現有的常規課程和國際交流學習模式基礎上,加入內地學習環節,為本地大學學生(尤其是修讀商科課程的學生)提供在內地大學修讀半年甚至一年的學習機會,讓本地學生能兼備國際視野和中國視角,以提升他們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