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棋盤 2011-11-14:新能源衝擊 中美俄角力消長

新能源衝擊 中美俄角力消長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及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自從石油時代在20世紀初正式開始以來,全球各國為爭奪石油或確保石油供應及輸送路綫,已不知掀起多少腥風血雨。不論是海上或陸上的鬥爭,抑或是東西方的戰爭,或多或少也會跟石油扯上關係。

但就在石油時代剛經歷了一個世紀之後,由於一連串沒有關聯性的倡議以及技術上的突破,卻使一些在石油時代一向被視為奉為金科玉律的觀念,在幾乎毫無預兆的情況下被徹底打破。

新能源出現 中東石油中心不再

這些天翻地覆的轉變的開端,可以追溯到90年代位於墨西哥灣與巴西最早期的深海油井,不過實際上帶來革命性轉變的,卻是一系列新發現的非傳統化石燃料 (unconventional fossil fuels),包括加拿大的油沙、巴西的鹽層下油田(pre-salt deposits),以及美國的頁岩油(shale oil/ tight oil)

就是這些新世代的非傳統化石燃料,打破了兩個原本牢不可破的觀念,第一個就是中東作為世界石油版圖的中心:由於技術上的突破,令美洲的能源產量大增,直接打破了超過半世紀以中東為中心的石油世界觀。

目前加拿大的油沙產量,已超越利比亞內戰前的石油出口量,現階段的估計蘊藏量亦已超越伊拉克石油的總蘊藏量。因而早在2004年,加拿大已超越沙特阿拉伯成為美國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同時由於美國在石油和天然氣開採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單北美洲要達到石油自給自足已指日可待,美國更有望在十年內成為世界最大 的能源生產國

俄國勢衰落 美國成大贏家

第二個被打破的觀念就是所謂的「石油頂峰」(peak oil)。事實證明全球各地的能源蘊藏量極為豐富,只不過很大部分埋藏在離岸或頁岩(shale)中, 前者透過深海離岸鑽探,而後者則依賴水力裂岩 (hydraulic fracturing)的技術,便能夠開採。隨着技術的進步,開採只會愈加容易。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只有約10%的離岸和深海油田被大規模勘探及開採,而 整體上非傳統石油和天然氣亦仍處於發展初期,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毫無疑問,這一系列的突破性發展,將對全球地緣政治秩序帶來極大震盪。最直接的結果就是70年代能源大國以石油作為武器的日子應該將不復再——這有助削弱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實力,也令俄羅斯、伊朗和委內瑞拉這些挾能源自重的國家,再難以使用高壓的能源外交手段。而中東與非洲各地的獨裁者,亦未 必能再靠高油價的收益來「和諧」不滿的民眾,這將為世界帶來真正的「歷史的終結」也說不定。

新能源秩序令俄羅斯在21世紀的衰落幾乎已成定局。俄羅斯現時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及全球第二的天然氣生產國,對能源出口收益的依賴極深。加上人口赤字嚴重,在全球各地陸續發現新油田和氣田,能源價格持續低企的情況下,俄羅斯的光輝很可能將一去不返。

美國無疑會是新能源秩序下的最大贏家。作為全球超級霸權,美國一直以來面臨着兩大弱點: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以及其龐大的赤字,而在美國本土及美洲的新能源資源,將有望為美國一舉解決這兩大難題。

新能源助美國 創霸權第二春

更重要的是,今後美國可大幅減少從專制和獨裁國家輸入石油,改由從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等友好且鄰近國家輸入,這等於擺脫了這些專制和獨裁國家的「挾持」,可避免再遭到世界詬病,並藉以重新佔據道德高地。

我們不要忘記,美國晉身全球舞台的一大契機是於1859年發現石油,隨後更在20世紀初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並使它的戰爭機器在一戰和二戰中不愁缺油。換句話說,美國是以石油起家的,之後只不過是因為濫用才受制於石油進口。

因此,這次美國可能藉着再次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再創國家的第二春。我們不難預期一個同時是全球超級霸權,以及最大能源生產國的國家,在全球舞台上 能夠呼風喚雨的程度——我們可能正目睹新「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誕生。

中國岩氣充裕 外交轉向契機

即使美國一世夠運,但中國在新能源秩序下也屬一個幸運兒。有估計指中國的頁岩氣的蘊藏量,比美國還多!此外,比起美國的頁岩氣開採遭到民間在環保方面的強烈抗議,中國在政策上和補貼上均大力支持頁岩氣的勘探及開採,並期望在2020年前增加天然氣的使用量至總能源需求的10%,藉以減少污染。

儘管如此,中國在不久將來可能會面對一個抉擇:就是繼續扶持早晚將遭美國離棄的專制和獨裁國家,填補美國遺留下來的真空,抑或是以在國內大力開採頁岩氣為契機,擺脫長久以來跟專制國家建交以獲得資源的外交方針?

表面上前者是一個比較保險的做法,但從過往經驗來看,這些國家長遠而言只會是中國的包袱,嚴重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甚至有被推翻的可能,令中國血本無歸。中國如不好好選擇,就有機會被擁有能源王牌的美國大幅拋離,無緣參與全球霸權的競逐。

國際棋盤 2011-10-10:美謀全球共主 華應順水推舟

美謀全球共主 華應順水推舟

袁彌昌  新力量網絡研究員、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繼早前筆者在本欄所提及的美國外交新思維——「離岸平衡」(offshore balancing),美國外交界現正醞釀着新一輪的外交政策大調整,而備受注目的是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談及美國該如何重新審視目前控制全球海洋公域(global maritime commons)的大戰略一文

該文作者批評美國行之已久的全面控制海洋公域大戰略(control of the commons)已不合時宜,主張藉着使用新模式,大幅縮減美國在該方面所承擔的義務。這調整將可能對美國今後的外交政策與大戰略帶來根本性的轉變,因而 該文亦逐漸成為了外交界議論的焦點。

控制海洋公域一向是美國大戰略的主旋律。藉着控制海洋公域,美國得以在戰時威脅剝奪敵人對全球重要水域的使用權,並防止敵人對美國照辦煮碗,同時亦可以藉此在平時保護己方利益,以及提供一系列與商貿和通訊有關的全球公共物品(global public goods)。

控制海洋公域 霸主難以為繼

跟「離岸平衡」一樣,全面且確切地控制海洋公域,並防止任何對該控制的威脅出現,乃美國沿用自英國且一直以來行之有效的戰略之一。然而,面對着日益上漲的軍事與財政成本,美國人現在也開始感到吃不消,連忙想辦法以達到縮減規模、但無損美國利益和領導地位這雙重目的,於是維持海洋公域安全 (security of the commons)這新模式便應運而生。

維持海洋公域安全之所以被提倡,除了是美國財困之外,是由於美國目前實際上是「過度供應」其軍事力量,以維持它對海洋公域的全面控制,反而製造了一個所謂「不安全的螺旋」——各國眼見美國頻頻展示軍力,均擔心終有一日美國會剝奪它們對全球重要水域的使用權,以致不得不和美國對着幹——最後反令情況變得更不安全,南海問題就是一個主要例子。

同時,由於美國欲防止任何對其支配地位威脅出現,它必須在全球各地駐軍和建立基地。該文作者認為這就是各地民眾,特別是中亞和中東地區民眾怨恨 美國的根本原因,直接導致了911襲擊,以及多宗對美國本土及海外美軍的襲擊,亦由於駐軍關係,有時候美國還得縱容一些獨裁者和專制政權,最終只令自己焦頭爛額,得不償失。

各國「搭便車」 美須軍事止蝕

此外,美國全面控制海洋公域也鼓勵了各國「搭便車」(free-riding)的傾向,過度依賴美國所提供的安全保障,而這些安全保障很多時候卻招致了其他 地區強國對美國的敵視,它們亦無可避免需要再調整與美國的軍事平衡,因而成為了不少地方衝突與較勁的主因,為未來更大的軍事介入與支出埋下了 伏綫。

故此,新美國基金會的維持海洋公域安全的建議是,一方面實行「軍事止蝕」,另一方面逐漸讓美國將地區安全下放給其盟友,而美國就轉而擔任地區安全的總召集人,或所謂的「最後安全保障人」,以便它集中維持對全球重要水域的控制

筆者所關注的當然不只是該文的建議,而是背後所顯示出美國人目前的心理狀況,以及中國該怎樣利用這種狀況。維持海洋公域安全與其說是一種新模式、新戰略,毋寧說是一種新的說辭——美國無非想要找個下台階,體面地卸下全球霸主所承擔的義務而已——所以與其說它是戰略性的,倒不如說是心理性的。

重拾南海主動 巧計順應美國

不過美國是一個講邏輯的民族,它需要一些強而有力的理據來作為它改變的理由。因而文章須牽扯到美國海外駐軍所帶來的問題,以及美國現在被人家「搭便車」的事實,讓美國人覺得它們正在食大虧,賠了夫人又折兵,必須更弦易轍。這種介乎自我安慰與自我催眠的表現,正是一籌莫展的美國的心理寫照。

因此,在南海問題上栽了個大觔斗的中國,與其再繼續跟美國作沒有勝機的對抗,還不如來個順水推舟,在幫美國「開脫」上出一分力。該文顯示美國對 中國一直只管「搭便車」,從來沒有盡一個大國的責任甚為不滿,但其實暗地裏希望中國一方面承認美國的海洋公域控制權,另一方面分擔一下維持公域安全的義 務。中國何不乘機改變其南海政策,向美方示好,並主動成為其全球安全藍圖的一部分?

孫子有云︰「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中國如欲在南海問題上重拾主動,就更應做好這場「大龍鳳」,大力吹捧美國「全球共主」的新角色,使它盡快從全球霸主的寶座上一步一步走下來。

 控制海洋公域一向是美國大戰略的主旋律,筆者指中國如欲在南海問題上重拾主動,不妨改變南海政策,向美方示好。圖為美國海軍早年抵達中國作友好訪問。 (資料圖片)

控制海洋公域一向是美國大戰略的主旋律,筆者指中國如欲在南海問題上重拾主動,不妨改變南海政策,向美方示好。圖為美國海軍早年抵達中國作友好訪問。 (資料圖片)